上世紀80年代,日本巖井聰提出了防船撞設施的分類方式。
根據船舶碰撞能量吸收方法來分:
彈性變形吸收碰撞能量的為彈性變形類型;
通過壓縮和彎曲吸收沖擊能量的為抗壓變形型;
利用重力或浮力產生的減速力吸收碰撞能量的為變位型。
按場所設置分類:
被動防船撞模式,防撞裝置安裝在橋墩上的形式;
主動防船撞模式,距橋墩有一定的安裝距離。
綜上所述,目前的橋梁防船撞設施大致分為以下幾類:
主動防撞模式:
1、美國索拉橋的海豚式防撞墩,在橋墩航道的兩個方向上設置一個或多個海豚式防撞墩;
2、人工島,如法國剛性人工島;
3、圍堰,如伊利諾伊河的防船撞圍堰和尼特羅伊河的薄殼沙石防船撞圍堰;
4、墩外墩,膠囊沙袋做的墩外墩防撞墩;
5、沉井,如南京長江大橋1號墩防碰撞系統;
6、群樁,橋墩周圍的一組鋼筋混凝土樁;
7、攔網防撞帶,如重慶萬州長江大橋防撞帶;
被動防撞模式:
1、安裝木質或混凝土保護裝置;
2、安裝球墊或橡膠柱;
3、安裝粘性碰撞保護裝置;
4、安裝新型柔性橋梁防船撞裝置。
主動防船撞方式對安裝條件有很大的限制,且成本較高,因此經常被放棄。
被動防船撞模式由于其設置水面小、體積小、安裝維護方便等優點,常被作為橋梁防船撞裝置的首選。
但由于材料的問題,防撞效果并不理想。
大橋的防船撞設施事關民生,有必要根據實際情況建立合理有效的防護措施。